二、认知层面的解读 修辞活动是表达和接受互为对象的双向活动。[6]小说的创作者采用公文的格式来进行写作,其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?可以通过文本来加以分析。四份提升报告大致反映出主人公的能力、作品创作情况、升迁情况等。非常清晰地展现出主人公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水平呈上升趋势。 首先从作品的数量来看,由“二十余篇”到“大量”的文学作品。其次,从作品的质量来看,由一般性的小说到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、由文艺作品到有深刻影响力的文艺作品,可以看出这三十年主人公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文学创作而没有中断,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颇丰的成果。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主人公屡次与提升失之交臂,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的机会,在仕途上一直不顺利,没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实干。作者对主人公深感同情,读者也同样对主人公感到惋惜,借助于作品搭建的桥梁,两者产生了共鸣。产生共鸣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的一般性观念的影响,“学而优则仕”历来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观念,学富五车而不能在社会中发挥出来。主人公一次次被提升,又一次次地被否决。读者看在眼中,气在心里。表达者想传递的信息,借作品向接受者表达,而接受者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就在于他们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,有共同的共知前提。这篇小说成功之处不在于其语体的变异让读者产生新鲜感,而在于它仅仅抓住了读者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属性。 人名是一个人的外在标志,是一名社会人与另一名社会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。主人公李力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名字,就如同“张三”和“李四”一般作为人名的符号,泛指普通人即是符号化的人物。本篇小说作者故意让李力意外地缺失,不对自己的命运作任何的申辩,读者了解李力只能通过一份份的提升报告。李力作为本篇小说的隐性人物,一直隐藏在幕后。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否比他走向“前台”更好一些?答案是肯定的。说明小人物作为一个个体被强行剥夺了对于自己的命运的掌控,失去了为自己申辩的话语权,在推及这样的人物恐怕不止李力一人吧。 三、审美层面的解读 本篇采用一种相对“先锋”的写法,以语体变异的形式呈现出来。通篇由四则提升报告组成,四则报告贯穿李力的一生。一般的小说六要素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本篇虽采用新的方法来写作小说,但这六要素依然可以在这篇作品中找到。时间即公文格式中的回复日期;地点如第二则报告提到的机械厂等;人物即李力;起因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告李力的业绩;经过是上级机关的回复;结果是李力没有被提拔成领导干部。小说的各个要素都具备,而读起来费解的原因?答案是被公文文体所深深地吸引以致忽略了其是小说的本质特征。 用报告这种形式来反映一个人的升迁历程未免有点儿小题大做。但这正是本篇的特色,小说形式多样化正好可以更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诉求,只不过作者采用了语境的变异的方式使得这种诉求的表达更加朦胧、抽象而已,但时间节点把这种表层的不平衡转化成深层次的平衡,只要依据时间要素在这篇作品中的含义,就可以把握文章脉络。语境的差异只不过是作者所玩的一个“魔术”,但实质作者终究是要表现主人公李力作为一个普遍的人物的代表,所经历的辛酸心路历程以及对官僚主义的深刻讽刺。 参考文献 [1]岳海翔.怎样写公文基本知识基本技法一本通[M].北京:中国文史出版社,2011:20. [2]祝敏青.小说辞章学[M].福州:海峡文艺出版社,2000:234. [3]余国瑞.实用写作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2:283. [4]王国全.中外微型小说美欣赏[M].广州:花城出版社,1992:11-13. [5]祝敏青.小说辞章学[M].福州:海峡文艺出版社,2000:191. [6]谭学纯,唐跃,朱玲.接受修辞学[M].合肥:安徽大学出版社,2000:175. |